(陸)身份證醫保卡代替就診卡 資訊共用自可便民

資料來源:新京報

 

    取消“一家醫院一張卡”且極易造成重複辦理的就診卡,勢必會提升效率,改善民眾就醫體驗。

未來無論是在門急診大廳排隊,還是預約核磁等檢查項目,患者排隊等候時間均將進一步縮短;各醫院實現移動支付、檢驗檢查結果線上推送等,減少患者排隊和往返醫療機構次數……近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發佈《北京市改善醫療服務百日行動工作方案》,在前期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畫的基礎上,新增了推進身份證醫保卡取代實體就診卡、大醫院一周內隨訪率達100%等內容。

北京改善醫療服務百日行動工作方案所涉及的改革事項比較多,像壓縮患者排隊等候時間,實行檢驗結果線上推送等,都可謂直指時下民眾就醫過程中的“痛點”。而這裡面尤其以推進身份證、醫保卡取代實體就診卡最具便民價值。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能夠找出一堆就診卡,忘記帶卡時又要重複辦理。既造成資源浪費,一些涉及押金問題的,還增加了患者的不必要支出。正如去年國務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組在對國家衛生健康委進行實地督查後所指出的,醫療機構通過建立預約診療、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等制度,百姓就醫便捷程度有所改善,但就診卡太多、需反復掛號等“堵點”仍然影響就醫體驗。

可以說,取消“一家醫院一張卡”且極易造成重複辦理的就診卡,已成為改善民眾就醫體驗必須突破的一個“堵點”。這方面,此前北京和一些地方也已有改革行動。如早在2016年,北京市屬22家大醫院便在“北京通·京醫通”微信掛號平臺上開通預約功能,這些醫院已逐步取消院內就診卡,實現“一卡通”,而個別省份還提出要建立居民電子健康碼,實行一人一卡,全省所有醫院通用。

    相對來說,這次北京提出普遍推廣直接用身份證和醫保卡來代替就診卡,更具“一步到位”的突破性。其一,它的範圍不再限於個別醫院;其二,不是另建一套平臺和打造新的就診卡,而是依託醫保卡、身份證這類“元證明”來進行資訊搭載,不僅降低平臺建設成本,也有利於日後在更大範圍推進民眾就醫資訊的“一卡通”。

每家醫院都自製就診卡,其背後的實質是醫院資訊系統的割據和不相容,但這只是“前互聯網時代”的無奈做法。在當前互聯互通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醫院之間的資訊共用,包括體檢結果互認,早就不存在技術上的障礙。置於提升醫療效率,改善民眾就醫體驗的角度,就應該早日實現“一證通用”。這其中,最好的介質,當然就是身份證、醫保卡。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逐步推進身份證、醫保卡代替就診卡,還需要有更多細節考量。比如,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的優質醫院,外地患者不少,一些患者可能還無醫保,這個時候就應保障身份證和醫保卡能夠自由切換,根據有利於患者的原則予以平等對待。另外,身份證、醫保卡代替就診卡,未來還更應該從突破區域內的醫院之間的壁壘,邁向突破地域限制,成為所有醫院的通行證,真正讓患者可以通過一張身份證或醫保卡在不同地方的不同醫院無縫就診。當然,其前提是除了地方努力,也需要醫保全國統籌及醫院資訊共用的扎實推進。

會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32號12樓之10
聯絡地址:40360 台中市西區台灣大道二段375號7樓之5
電話:04-23261433 ;0908182789
E-mail:healthachi168@gmail.com
Copyright ©2019-2020中華兩岸健康產業交流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