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疾病管制署
疾病管制署公布首度出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简称SFTS)确定病例,为北部70多岁男性,近期未出国,但常至山区活动,10月24日至11月2日间因陆续出现发烧、呕吐症状多次至诊所就医,其后因出疹及意识改变,于11月3日送医并收治住院,医院采检后通报疑似登革热,11月6日疾管署检验登革热结果虽为阴性,但经防疫检验人员细心探究及深入检验,于11月13日晚间检验判定为SFTS病毒阳性,并于昨(18)日召开之专家会议确认,其病毒序列与日韩流行株相近。
疾管署表示,个案目前因SFTS合并绿脓杆菌菌血症及凝血功能异常持续于加护病房隔离并接受输血及抗生素等治疗,其同住接触者及就医接触者共68人均无不适症状,将持续监测至11月27日。卫生单位于接获通报后即启动各项防治工作,包括于个案居住地及周边进行环境调查、病媒蚊化学防治及接触者之健康追踪与卫教。防疫人员在个案住家附近并无采获蜱,因个案发病前有山区活动史,分析曾遭蜱叮咬之可能性高,将进一步针对个案可能之野外活动地进行调查,以厘清感染源。
SFTS属于蜱媒病毒感染,于2009年首度于中国大陆发现,近年中国大陆、日本及南韩皆有确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致死率约5%至15%,疫情多在5至10月,主要发生于山区及丘陵地区,透过SFTS主要病媒长角血蜱之叮咬而传播。SFTS潜伏期约7至14天,人类遭带有SFTS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咬伤部位多会出现红肿、皮疹、水疱或瘀斑;感染者多数有发烧、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血小板及白血球减少的情形;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SFTS虽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透过积极之支持性疗法可降低致死率。另直接接触急性期病患高病毒浓度的血液或体液也可能导致感染,但实际案例极少,显示长角血蜱叮咬仍为最主要传染途径。
疾管署指出,过去无SFTS确定病例,亦无长角血蜱发现纪录发表,但因仍有次要病媒如微小扇头蜱分布,且邻近中国大陆、日本、南韩等流行国家,因此早已提前部署展开长期监测。台湾自2013年起针对登革热、屈公病及日本脑炎通报病例同时进行SFTS检验,2018年起亦将恙虫病通报病例同步检验SFTS,除今日公布之首例外,其余结果皆为阴性。因应出现本土首例确诊个案,疾管署已成立疫情小组,并请虫媒专家协助针对个案活动地周边进行流行风险调查与分析,另为加强医师通报、疫情监测并利于防治推动,近期将公告SFTS为法定传染病,以提升民众和医疗院所之警觉心。
国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大陆2011至16年累计5,300余例确诊SFTS,病例多来自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及辽宁等山区及丘陵之农村地区,逾9成病例为40至80岁。日本今(2019)年截至11月10日累计96例,其中5例死亡,致死率5.2%,病例数高于2013至18年每年总数,病例分布于西部及南部,以山口县11例为多,其次为德岛县9例,另该国2013年以来病例年龄中位数为75岁。南韩今年截至11月9日累计223例,高于2014至16年每年总数,病例分布以京畿道42例为多,其次为江原道30例。
疾管署表示,蜱虫俗称「壁虱」或「八脚怪」,以栖息草丛、树林等野外环境为主,4月至10月为蜱虫活动季节,蜱虫可能传播莱姆病、Q热、SFTS等疾病,国外亦有蜱虫随候鸟迁徙跨境传播疾病之案例,民众应注意防蜱叮咬,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这些区域,应着浅色长袖衣裤、手套及长靴等保护性衣物,并将裤管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衣物及皮肤裸露处可使用政府机关核可含敌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虫药剂。结束户外活动后应检查是否遭蜱虫叮咬或附着,若发现遭蜱虫叮咬,应使用镊子夹住蜱虫的口器,小心将其摘除,避免口器断裂残留于体内,并尽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机会。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暴露史,以利及早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