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對於頭頸癌風險及存活之影響

來源:國家衛生研究院

 

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四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

 

      就台灣而言,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1996年的55.1%降為2017年的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2007年的17.2%降為2017年的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

 

      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

 

      國衛院癌研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同時探討飲酒對於頭頸癌預後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有飲酒的頭頸癌患者,死亡率比沒有飲酒的頭頸癌病患來得高。張書銘博士進一步說明,有飲酒的患者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屬於末期,不僅腫瘤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這代表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惟背後的作用機制仍需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研究。

 

      其他國際研究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透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能讓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進而減少自身的飲酒行為,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研究論文全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08802-4

https://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8/2/248.long

會址: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一段32號12樓之10
聯絡地址:40360 台中市西區台灣大道二段375號7樓之5
電話:04-23261433 ;0908182789
E-mail:healthachi168@gmail.com
Copyright ©2019-2020中華兩岸健康產業交流協會 All Rights Reserved